美孚鄭
武汉四中舊貌变新顏,親身經歷大跃進,全民大炼綱鐵 武漢四中是解放后政府接收英國基督教1899年所建的博學書院后,而改建成為武漢市第四中学,是全男生的中学。由於剛解放不久,政府投入辦学的資金不多,武漢四中除了新建一個臨時性的学生食堂外,其他如宿舍、圖書館、課室,教研室、行政辦公甚至廁所都是舊書院遺留下來的,沒有多大改動。
四中在武漢市中学同行中規摸及占地面積最大,有两個標准的足球場(其中一個后來開辟成菜园)、三個籃球場,還有配套的教室,学生及教職員工宿舍,還有占地面數畝的农場和魚塘,每個班級還配有近半畝地的农業生產基地,由班主任及同學共同管理,除了生產飯堂所需的菜蔬以改善学生及老師的伙食外,主要是培養同学們熱愛勞動的習慣和增加同学們的农業生產知識。武漢四中在武漢市中学同行中教学質量比較高,也是接收歸僑学生最多的学校,我在四中時,据說是最高峰時期,約有两百人左右,侨生主要是來自印尼、泰國、柬埔寨、越南居多其次是馬來西亚,星加坡也有少數來自太平洋島國和南美等地。他們大多數讀高年級,年紀也較大,像我只讀初中二年級的較少。
我在武汉四中两年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也使我一生中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我親身参加了全民大煉鋼鐵及親身体會大跃進所取得輝煌成果。一九五八年是我國实行苐二個五年計划的最關健時刻,為了实現完成鋼的產量达到1800万噸的宏偉目標,提前十五年超英赶美,党和國家号召全民大辦鋼鐵,解放思想,发動群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会主义!新聞、報紙、廣播滿天飞,大會小會总动員大會,開了一個又一個,校長親自发出戰斗动員令,学校决定仃課鬧革命,炼出好鋼,為國争光。校長决定馬上派出一批精干隊伍到兄弟單位取經,並組织採購隊伍,如炼罁所需的鐵礦石、焦碳、添加劑、鼓風機、還有建高炉的耐火磚都要買回來,学校沒有汽車,全部靠学生用大板車或三轮車拉回來。添加劑其中一种觀音土,因為用量大,學校发动初三以下的全体師生,規定每人帶一個口袋或其他工具步行到汉陽的荒郊去挖,然后每人按能力大小背了回來。走路來回要半天,近數百人的隊伍來回几次,觀音土己在校园操場推成一個山,充分体現发動群众的威力。
按照学校的要求由高中二、三年級組成青年突擊隊,由取经回來的同学帶領,投入高炉的建設,先建三座然后全面鋪開。其他同学則投入原材料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將採購回來的鐵礦石打碎,將背回來的觀音土晒干,然后打碎成粉沬狀备用。我們被安排打礦石,採購回來的礦石每块有巴掌大小,必須用铁錘打成脚指公大小,別小看這傢伙,又硬又滑,必需用力均勻,否則再大力也徒勞。学校廣播站一天二十四小時廣播海報,進度,好人好事,兄弟學校各地戰報消息和鼓午人心的樂曲。厨房部也為了支援前線爭分奪秒,為了早曰鋼水奔流,將飯担到工地給同学用歺。同学們每天工作十几小時,有時連續一两個月,沒有放假和休息。國內的同学倒沒有多大的感覺,因為四中的同學大多數是郊區的农民子弟,而對才十几歲从小就驕身慣養,从沒有經歷苦難的我,的确是一個最大的考驗,每天給礦石弄得头昏眼花,但還是咬着牙根堅持下來。
有一個晚上,由於灯光不足,或是過于疲勞,我不小心將鐵錘砸在自己左手手指上,頓時血流如注,万老師馬上帶我到校医室包扎,我也痛得臉色发青,包扎好后,万老師叫我回宿舍休息,我說不用便回到工地,我把受傷的手,套上两個手套又繼續干活,這時廣播啦叭傳來好消息,初二(3)鄭和豐同学发揚堅苦奮斗,怕犧生的革命精神,雖然手受了傷,但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繼續干革命的精神值得我們全校同学們学習!這時我发現班主任万老師才回來,我想一定是他寫的廣播稿。經過青年突擊隊日以繼夜的堅苦奮戰,三個高炉已初露曙光,学校又決定在旁边多起三個,年青教師及教工也在附近先建一座較大型的高炉,這样有近十座高炉,生產更多的鋼鐵,為國家多作貢献。不久,己建好的三個土高炉開始点火,鼓風机发生呼呼的响声,然后是投料,火光熊熊,風煙四起,在場的校長、老師和同學熱烈歡呼,慶賀点火成功。這样不斷地投料及一些添加劑一直到第三天下午,按照操作規則,是出鋼水的時刻了,突擊隊員用鋼纤在高炉底部敲開一個大洞,紅彤彤的、熱气騰驣的、我們日夜盼望的鋼水終於奔騰而出。
高音啦叭即刻傳來令人振奮的特大喜訊,我校經過同学日夜堅苦奮戰,終於成功炼出了苐一炉鋼!全校師生一片歡騰,歡呼声响彻云宵,是啊!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今天己看到了胜利果实,每位同學都激动万分。校長宣佈初中三及高中一的同学馬上到操場集合,大家敲鑼打鼓,用大板車拉了一块還末冷却的鐵块,同學拿着用大紅紙寫的海報,浩浩蕩蕩地向礄口區教育局報喜。蒼天不負有心人,我們全校師生經過几個月的艱苦奮戰,全校建了十几座高炉,不管白天夜晚,鼓風機的声音,敲打礦石的声音和高音啦叭的声音會合在一起,形成了戰天斗地的号角。
操場已堆了滿滿勝利戰果,青年突擊隊技朮小組將所炼出來的鐵块拿到武汉鋼鐵厂化驗,結果出人意外,說這些都是半生不熟的廢鐵块,含硫量大高。枝術小組回來后又想辦法提高溫度,將每個高炉加装一個鼓風機,効果也不明顯,有人提出在入料時加入一定成品鋼材進行中和,這個試驗効果不錯。如果要將罁材变成廢鐵,這是四中的最大优勢,因為四中是英國人建的建筑物,圍墙欄杆,窗户门框都是用上好的鋼材建造的。学校又是一声令下,高班的同学拿上工具,能拆的就拆,僅僅几天時間,該拆的已拆,不該拆的也拆,鋼材推滿了像座小山,每個高炉在下料時都丟一部分参和。產品拿到武鋼化驗,結果還是半生不熟的廢鐵,含硫量有所降低。記得我离開四中時,学校操場側边還推放着這些生綉的鐵塊。
五、六十年代武汉四中運動場及钟樓全貌。
近年武汉四中展新面貌。
五九年冬季,武汉大雪紛飞,我和同学在钟樓前合影留念。
一九五八年筆者在武汉長江大桥下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