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外的好课堂
文章主题标签:
棉中情结
原创作品
怀旧散文
人在海外
课堂外的好课堂
棉中生活侧忆之一
1957年,十分荣幸由马达山小镇
来到棉华中学念初中,寄寓于棉中宿舍。
寄宿生分别来自苏北各地的大城小邑。
这几百学生聚居的宿舍,不乏品学兼
优的同窗。他们中,有的待人谦和有礼,
谈吐文雅,举止大方;有的热心校内公益
事务,善于团结同学,组织领导才干令我
钦佩;有的则学习成绩优异,且乐于帮助
别人。这些优秀品行,令小地方来的我别
开眼界,深深感到都是很值得自己虚心效
法的。于是悄悄以他们为学习榜样,不时
留意观察他们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和良好
习惯,亦步亦趋地仿效起来。现在回望,
这些课堂外修来的品行,真是受用终身。
让我永难忘怀的是,同宿舍有位高我
一届的初中二学友有一本厚厚的剪报集。
借来一看,竟全是他发表于华文报刊的诗
歌!所署笔名——秋涧。这事儿我真乃前
所未见,不禁对他刮目相看,钦佩不已。
于是,见贤思齐,暗下决心努力步其
后尘。在他勉励下,我也爱好起写作来,
并且尝试着写了几篇诗文。先是稿件刊登
在宿舍区的黑板报上(还记得文题是“红
盘子和蓝盘子的对话”,以拟人手法,写
月夜下,堆放在宿舍楼道的盛饭菜的盘子
们,相互倾诉、抱怨被弃置在不当之所,
显得脏乱不雅。借此批评不爱惜公物、欠
讲卫生的宿舍生)。该文还在棉中广播站
连播了一个星期。这无疑对我的写作积极
性是极大的鼓舞。接着,又向苏门答腊民
报“百花”、“草原”等副刊投稿。不意
居然旗开得胜,接二连三,青涩稚嫩的习
作频频见报!自是高兴得不得了。
这位引领我走上文学爱好道路的,不
是别人,正是刘济昆校友。如今他已是香
港知名专栏作家,著作甚丰。当年,他还
推荐我替民报副刊编辑——我所敬仰的沙
利洪先生誊抄一部他翻译的印尼诗歌集;
借此让我初涉印华文学界。真应该感激刘
济昆学友往昔的提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棉中宿舍,可为我师者,岂止三人!现在
回想起来,遥邈半世纪以前的三年棉中寄
宿生活,获益确然匪浅。对母校棉中美好
的追忆,让我又年轻了一回。作为苏北华
界最高学府的棉中,拥有众多学有专攻,
谆谆善诱的老师。棉中初中课堂里,在这
样优秀的老师们悉心培育下,固然让我在
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长;而棉华
中学的寄宿生涯——何尝不是又一佳好的
课堂之外的人生课堂!
尽管,那堪可恋惜的棉中校舍早已不
复存在;然而,棉中美名连同棉中精神,
永存于学子心间。
棉中24组B班 陈天赐
写于 美国加州
2009.10.
文 图 编 // 怀民

|
|
|
Posted @
2010/4/13 1:21:29 阅读(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