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芝加凌加号”(TJITJALENGKA)万吨邮轮从印尼泗水市(SURABAYA)港口徐徐起航,中途停靠三宝垄(SEMARANG)、雅加达(JAKARTA)、巨港(PALEMBANG)搭载近500名印尼全国各地华侨学生经香港再转乘“雁门号”船于七月初回到他(她)们心中想往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而当时还不满十八岁的江门印尼归侨陈元全就是其中的一员。
想当年中国刚解放,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也正处于帝国主义封锁时期,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环境。但是邮轮上几百名归侨学生却是满腔爱国热情,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陈元全一到广州便被安排在由叶剑英元帅兼任校长的广州南方大学培训,培训后分配到广东德庆县农村搞土地改革。刚一开始陈元全因不懂白话(粤语)而较难和农民沟通,难于开展土改工作。但他不怕困难,下苦功努力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基本掌握白话与农民沟通,宣传国家的土地政策,和其他同事一道推动土地改革的进行。土改后他被调到商业部门工作,曾当选两届德庆县政协委员,为参政议政作出贡献。后来国家分配他到江门市体育学校担任游泳教练兼羽毛球教练。七七年曾作为“优秀教练”被安排到北京体育学院学习深造,为他的教练工作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促使他培养了不少学生输送到省和国家各部门,据了解:当时输送到广东省队1人、省体校1人、南京部队1人、八一队2人、空军飞行员1人和跳伞员4人。
回国近六十年来,陈元全的足迹走在祖国的城乡,走进商贸体校,根据国家的需要在不同的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去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现在陈元全已退休了,但他怀着普通印尼归侨的炽热情感时刻关心着江门幼师的海外留学生,经常和留学生接触,鼓励他们学好华语,保持和发扬华族优良传统,为华文教育事业和中印友好作出应有的工作。陈元全的足迹是千千万万归侨的一个缩影,而这个缩影却真实体现了千千万万归侨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普通侨心。
(黄抵江/Wong Tie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