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它们不分先后,几乎是同时开展的。
闯关东是以山东、河北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人为主,目的地是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一带。不论是闯关东、走西口,还是下南洋,都是贫民大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谋生糊口的历史写照。
例如,山东“地少人稠”,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据统计,在清代268年中,除仅有两年无灾害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每逢大灾之年,总会有“闯关东”的巨浪涌起。
不过,清王朝最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止汉人出关。所以,许多人不顾身家性命,或东出山海关,或北渡渤海,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直到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才开始向流民敞开。
在海外谋生的流民浪潮中,“下南洋”也蔚为壮观。1935年曾有学者做过调查,发现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而恰恰当时的南洋诸国,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供不应求,各国为吸引华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条件”,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就曾颁布3个特别通告:给新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流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这对无业、失业的流民来说,显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此后,华工们的艰苦创业,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螺丝厂——继昌螺丝厂,既是侨裔陈启沅创办的。据统计,从1862年到1949年,华侨仅在广东、福建、上海三省市的投资企业数大25510家。
健平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