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天马山与天马岩、龙湖岩
(陈诗忠)
世间人们总喜欢“天马”,山以“天马”命名者,不计其数。这里所说的天马山,是指横亘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德化两县之间的天马山,海拔1080米。山如其名,天马山酷似一匹神逸清朗的骏马。山巅有两峰高耸入云,浑圆突起,状如马鞍。西侧的山势缓缓而下,其中有个小尖峰,恰似马鬃迎风拂起。西面的山陵,浑如马首,似在悠闲地啃食青草。山南山北各有一丘,极像马蹬,俗称一对“马踏岭”,永春人还俗称天马山双峰为“双架马”。
天马山山高林密,地势险峻,驿道通过这里,古来为军事要塞。早在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永春著名理学先驱陈知柔(进士第四名)族人奋起拥宋抗元;德化人苏十万也组织义军拥宋抗元,在天马山北麓的岭头寨等地,利用复杂地形,以“竹林弓、蓬丛箭”伏击元兵。
天马山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山地开发也很早。清康熙、乾隆年间,龙头乡(今五里街镇吾东村龙头自然村)陈元逵、陈英侃父子就将佛手茶从达埔镇狮峰岩引种到天马山,并建“云石居”,引以为美谈。因为天马山植被保护完好,旧时甚多虎豹。据乡里老人回忆,20世纪50年代山麓吾峰公社曾出动数千人上山“搜寻特务”,结果围住一只猛虎,当时民兵不敢乱放枪弹,令其夜间逃逸。至公社化的时候,龙头自然村的马来西亚归侨陈金设是生产队干部,夜间开会至半夜回家,也遇过老虎出来觅食,其目光让人见而生畏。现在山中仍时有野猪、野羊、野兔等兽出没。
天马山中有龙湖岩、天马岩,分别位于南北两处“马蹬”,历史悠久,是远近有名的岩寺,避暑观光的好去处,其“龙马精神”更是鼓舞人们向上。
天马岩,在明朝成化十一年至十六年(1475-1480年)由永春县的侯龙、剧头铺和德化县的儒坑、锦山四境共建。因主要奉祀三显真仙(马氏娘娘),故又俗称“仙庵”。公社化时,被茶厂占用。“四人帮”倒台后,侯龙陈光彬师曾经到永春县文化馆找其初中学生陈诗忠到天马岩调研,为修复天马岩做准备。1990年两县四村又共同修缮,陈诗忠为考察民间文化活动,应邀参观完整的佛事活动,从天黑至太阳升起。天马岩远离尘嚣,四周林木蓊郁,翠竹可人,空气清新。其周围林区已被辟为自然保护小区。
龙湖岩,始建于唐朝大顺年间,由现在吾峰镇的枣岭和五里街镇的岭格、梅坂、龙头四境共建,主奉三代祖师,现在仍遗存唐朝“大顺五年(894年)十一月”铸造的大铁钟一口。晚唐著名诗人韩偓为龙湖岩写下优美的诗赠禅师。南宋陈知柔、朱熹来游,陈知柔写下“漫长驿道几程春?水碧山高不染尘。驻足时吟天问句,马腾鹏举恃来人”。(见《泉州千家诗》)天启、崇祯年间僧怀玺由湖洋西峰寺挂锡此间,重建岩宇,得到当时大学士、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匾曰“天马真岛”。因为德化有龙湖寺,是闽台三代祖师信仰的发源地,名气较大,天马山龙湖岩三代祖师系由其分香而来,所以也俗称“小龙湖”。
天马岩旁有泉水一泓,大旱不涸,崖镌“福泉”二字。岩的四周树木茂密高耸,高及二三十米。春天时节,许多树木满绽花朵,漂亮喜人。岩的左右有大漈瀑布、小漈瀑布,附近还有明朝颜廷榘、清朝邱人龙、清朝周凤翔的诗及明人颜廷榘的“咏台石刻”、清人陈元逵的石刻“小石潭”。可惜的是,龙湖岩废圮于上世纪70年代。近年来四境组成龙湖岩筹建委员会,对龙湖岩进行复建,目前已建主殿和部分附属设施,高大的三代祖师塑像也端坐大殿中间,供人奉祀。
天马山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景点。自东南山麓望去,山巅左峰宛如狮头张嘴啮天,是有名的奇景,当地人称“狮口朝天”。传说从前“狮口”平时是闭合的,只有有缘之人才能找到。有一樵夫偶入“狮口”,见遍地金银珠宝,在迷糊中入睡,梦中忽闻土地公喊叫:“狮子要闭嘴了,还不快走!”樵夫惊醒,慌忙而出,柴刀丢落在“狮口”中。据说从此以后,狮口因卡着柴刀,再也无法合上。民间又传说狮子喜欢弄火,火则生烟,故天马山一年之中有大半时间云蒸霞蔚,使人不易窥其真容。登临左峰,可见危崖峭壁,巨石峥嵘。其中有石如桃,人称“仙桃”,轻摇可微晃,力推则纹丝不动,有如东山风动石。其下石崖有洞,可容数十人,俗称“玉神洞”。洞下百米处,有一处石坎,清泉滴沥,常年不竭,传说从前有仙人至此,口渴,跪于石上,双手往石壁各划一下,遂有涓涓清泉流出,注入其膝盖跪出的凹处,故此处有崖刻“菩萨井”三字,俗称“仙井”。我少年时候,作为少先队的大队长,曾经组织同学少年伙伴,在张校长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天马山远足,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天马山的山巅右峰有天马差转台,曾为永春、德化的电视广播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故皮定钧司令员曾经到这里视察。其接收塔直入云中,晴日里自山下望去,便似金庸笔下的缥缈峰灵鹫宫。山腰的天马山柑橘场,20世纪50代由著名印尼爱国侨领尤扬祖先生(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邱清秀(著名印尼归侨)等创办,为永春的柑橘上山试验作开路先锋,在改革开放之初又成为福建山地综合开发的一面旗帜,名噪一时,八闽各地曾发起“学天马,创天马”运动。“一年好景君记取,正是橙黄桔绿时”。有一年正当芦柑采摘的时候,我曾经带领省作家代表团登临这里,大家写下不少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