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及邻县安溪、德化的莆田、仙游派陈氏简述
永春县及邻县安溪、德化陈氏祖先来自莆田、仙游的陈氏有数支。现在世系清楚,大多能够代代相接。
永春县五里街镇吾东村龙头始祖陈伯起,因为五陈反元,遭受灭族之祸,元末明初,来自仙游大圳,入永春先居高垅(此村今属五里街镇),与来自仙游的陈氏共建大宗祠,后来避难又各自迁移,大宗祠失护,至今不存。陈伯起为避难,迁入天马山南麓而居鸣琴里,是为鸣琴陈氏始祖,建小宗于龙头。从明朝至清末有六次修族谱。第五世出了乡大宾,明嘉靖十八年(1539)就聘请泉州凤山子文学博士李思恪草创族谱;嘉靖三十五年(1556),聘请外甥庠生辜恂二修族谱;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聘请外甥庠生郑洪阶三修族谱;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族人二房乡祭酒陈日烺四修族谱;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聘请外甥明经进士儒学训导辜有声五修族谱;光绪十六年(1890)聘请眷世侄私塾教师林国华字美中六修族谱。从1982年起,族裔陈诗忠开始七修族谱,2010年由省邮电印刷厂精印出版。并先后到仙游、莆田查访陈伯起的先系,经17年寻根才完全连接上系。原来陈伯起是西晋最早入福建的陈闰公后裔。陈实为舜81世,陈闰为舜86世,任南海郡守,迁散骑常侍,因中原板荡而入闽,下传至陈迈为97世,为唐朝开莆田首任县官,下传105世陈齐为唐朝莆田、仙游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官至礼部侍郎,105世陈仲俨为仙游县唐朝探花。从陈齐下传到舜130世陈伯起也代代相接,至本人为150世。现在家乡有近千人口,海外四五千人口。陈公伯起佳城在2014年己巳十二月廿三日在原址原向原高扩大整修完毕,十分宏大壮观,将立二座纪念碑,由陈诗忠撰碑文。
永春县城内高楼陈氏始祖陈碧潭,号开永,也来自仙游,先居高垅,以时局不靖,后裔迁居城内,始称高楼陈。至七世绵永公始修族谱,十二世素绪二修,十五世光及三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修,今存残谱。族人约三百人,聘请陈诗忠五修族谱,等待付梓,本人努力代查,至今未接上系。
五里街镇吾东村梅板陈氏始祖坟今存,碑曰“梅陈始祖”,在吾川溪边,坐东向西,而族谱已在清末林俊、陈湖起义时被清朝湖南勇烧毁。梅板与龙头同在吾东村,两角落紧相连。其先祖都来自仙游大圳,可惜梅坂陈氏上系未接,人数少而未修谱。
达埔镇新溪村陈氏始祖陈秉廷,字仪高,在明正统十二年(1447)由清溪(今安溪)乌涂迁入桃源洑溪(今达埔镇新溪村)丰厚(丰后),聚居于新溪村、溪源村内洋,至今两村陈氏一千多人。上系已经由陈诗忠查寻而上接。原来其祖是仙游唐探花105世陈仲俨,下传至陈仪高已是128世,今传为盛族,正要续修族谱。其中传浙江苍南县桥墩镇柳洋村一支三千人,是本人为其寻到上祖来自新溪的。
坑仔口镇西坪村陈氏始祖陈景用。我受聘合修安溪、永春、德化三县的同宗族谱,历经三年告竣。查知他们的先祖是唐仙游探花105世陈仲俨。下传到127世佛长,生有六子,是128世显字辈,大多迁入永春及其附近的县。六子显旺与其四个儿子最早移入永春的马鞍;五子显明迁入安溪的飞鸦冷水窟,而后裔迁往遥远的广西博白周洞(玉林大学陈雪星教授曾经来寻根问祖认定);四子显宁(灵)迁入德化南埕,生有三子,其长子元鞠居住德化镐京(今南埕镇南埕村),次子元调开基尤溪县曾坂乡,三子元奎开基泰阳。三子显荣的后裔,131世积深开基安溪霞镇,积亮开基安溪小蔡;次子显基迁入安溪感德里飞鸦保居住;而长子显德的后裔131世陈景用是最后离开安溪而迁入永春的,我受聘请为三县同祖宗陈氏合修族谱,经过三年的寻根调查研究,所以对其世系了如指掌。
明代131世陈景用由安溪县水车迁入永春县坑仔口镇西坪村肇基,与福地为邻村。今聚居于西坪、寨头,有近千人口。陈景用之子肇建西坪堂,是明代著名堪舆大师杨皈肃剪作,现已重修完整,由本人撰联。
坑仔口镇福地村陈氏始祖陈明二,也是陈仲俨之裔,先祖居住仙游石壁潭,122世有七公、八公、九公三兄弟,八公传裔孙陈明二与陈明大,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迁入永春县四五都(今坑仔口镇福地村)开基,居于深山,虽免迁徙之苦,却生活艰难,陈明大传到陈寅英而止。陈明二是福地村陈氏始祖,今聚居于殿兜、招地,共有四五百人,都是陈明二的后裔。他们正想续修族谱。其兄七公移居漳平和睦里茄塘半岭庵居住,后来迁入安溪,再衍传到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境况十分艰难,前面已经讲明;其弟九公则迁入合城口头居住。
岵山镇文溪村陈氏始祖陈乾旺,在明代永乐二年(1404)由大田经仙游大圳(今为大济镇)入永春,定居文章(今岵山镇文溪村)。今有一千多人口。未知其上系。吾鸣琴始祖陈伯起亦在元末明初来自仙游大圳。
一都镇三岭陈氏始祖,1949年前来自安溪感德里槐植树(可能是陈仲俨之裔而居安溪者),居住龙蛟厅,现有10户40多人。
一都南阳(铺尾)陈氏始祖可能来自仙游,曾经兴旺一时。陈上大曾经当过大官,在南阳铺尾建有9 房18厅99间的大厝,今存遗址。解放初,曾经有海外来信欲寻祖,因故不敢联系。明代万历年间有一都民间富户陈乐泉,曾经得到御赐“冠带义士”,据说他是南宋进士、诗人陈光的后裔,至今墓在、碑存。1992年我曾经与一都镇文化站站长黄和鸣一起前往探究,笔录资料。南阳村现有10多户60多人。
兹将资料整理,公之于众,请教于方家。
陈诗忠写于永春县城龙晋堂,201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