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节文烈士遗著再现人间
潘炳煌
潘节文烈士是反封建主义的英勇战士,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潘节文于1891年出生于永春县达埔镇新琼村。他从小聪颖,品学兼优,13岁参加县学童子试,名列前茅。科举制度废除后,知州朱树敏咨送他入福州武备学校就学,毕业后转入南京武备学校。 辛亥革命时,他刚满20岁,就被任命为新军营长。他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积极参加光复福建的革命活动,获四等勋章一枚,后升任闽南安抚使教练官。1912年2月,他赴北京进入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在陆军第十师模范团见习,尔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深造。 节文为人重义气,尊师、爱友、敬业。当时瘟疫流行,学校官兵多人染病身亡。同县学友林庆荣也被传染,生命垂危。节文不顾被传染的危险,请假专门为他护理,坚持了30个日日夜夜。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学友康复了,节文的友爱行为在学校官兵中广为传颂。新婚三日,节文即辞别娇妻,整装返校赴考。三年后爱妻不幸病故,节文悲伤不已,自号离恨,写下感人肺腑的悼亡诗章,令人读罢,潸然泪下…… 1916年春,节文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即返回福建参加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的革命斗争,在厦门泉州一带进行秘密活动,随后在同安灌口寨组织闽南讨逆军,公开竖起反袁旗帜。 同年5月30日举行武装起义,6月2日,在同安县城的巷战中,潘节文和他的战友不幸殉难。他牺牲时年仅25岁。 一颗刚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明星,就这样殒落了!那瞬间发出的光芒,划破黑暗的天幕,惨白地照亮了八闽大地…… 人民没有忘记他。在同安县城,先后为烈士建造了纪念碑和纪念钟楼,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节文烈士生前译有《战略详解》、《不良兵教育法》和《夜间训练法》等各一部。他还工于诗词,遗作甚多。殉难后由友人搜集整理,于1917年刊印,书名为《剑影庐遗稿》。该书由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序言中称其诗在“剑南(宋·陆游)遗山(金·元好问)之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历史过去了近百年。笔者是从1990年版的《永春县志》和《桃源潘氏族谱》上知道潘节文烈士这个名字的。从那时起,他的高风亮节便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而他的著作多年来我却多方搜寻未果。“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06年,我把潘节文烈士的事迹写入达埔学区的校本课程之中,让家乡的人们了解、铭记这位先烈。 前不久,笔者在搜集潘氏族人的诗词作品时,意外地从网上发现了“她”的“芳踪”,广东汕头市一家私人书店收藏着《剑影庐遗稿》这一孤本。新琼村年轻的企业家潘文兵先生闻讯,当即与店主取得联系,不惜以重金买回这部遗著。并将全书复印一份送我。 手捧这份复印件,我觉得沉甸甸的,我深知它的份量,视之如瑰宝,如拱璧,于是挑灯夜读。 诗集的扉页刊有烈士遗像,青年才俊,显得英姿风发。书的前面刊有当时社会名流和烈士生前友好的哀挽诗章31首,情真意切,至为感人。 书中录入了作者诗作209首(阕),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有词,但绝大多数是七言律诗。拜诵之余,你不能不为这位过早凋谢的英才所折服,不能不为烈士爱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不能不为这位才华横溢而又多情多义的先贤而感慨。它令人深深地感受到这位青年才俊身上涌动的热血和如同喷泉迸发的诗情。 走出书斋,已过凌晨2时。来到小阳台,仰望满天星斗,我想,假如节文不成为烈士,可以断言,他的后来若不是社会的坚强栋梁,定然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是毫无疑义的。 造就英才又毁之,这究竟是为什么?我的苍天! 值此潘节文烈士诞辰120周年、殉难95周年之际,重新发现烈士遗著,无疑会使这颗行将被历史风尘湮没的文学明珠重放光彩;它对于激发人们继承先烈遗志,奋发进取,振兴中华,建设美好未来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烈士英灵有知,定当回眸含笑。 诗曰:长剑倚天欲斩龙,旌旗横折起狂风。 夜空是殒流光处,稀世明珠孰与同!
通讯处:永春五里街梅峰新村3-404 (这是潘炳煌友人的新作,尊嘱发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