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名人黄守恭
东汉灵帝刘宏光和(178—184)间,河南固始人黄道隆任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令⑴,中平元年甲子(184)黄巾起义,弃职人闽,居仙游双阳山大小尖山间之黄田村,以元配王氏居固始,乃再娶侧室吴氏。后以该地非所宜居,乃迁居刺桐城(今泉州),吴氏生一子,遂名桐,以闹市亦非所宜居,再徙居惠安之锦田村。中原战乱稍平,人闽20年矣⑵!于汉献帝刘协建安九年(204年)悬思固始情况,乃留下侧室吴氏及庶子黄桐于锦田,他又回河南固始县老家⑶。
晋初重行分封,终致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社会不稳,胡人遂乘时入侵。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二年(308)刘渊正式称帝,310年刘渊死,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311),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东晋初建武(317-318)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至东晋初年,南下的难民总计达90多万人。这些难民,除了大批的流民进入江东之外,还有大量的北人向闽地迁移。当时的士族进入福建的,为数不少,据唐《闽中说》的记述,谓“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郭四姓先入闽。”
黄道隆后裔黄元方,建武(317-318)年间,随晋元帝南渡举家入闽,325年后任晋安(今福州)守,并封开国公,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黄元方姿质异人,轩秀魁梧,博览群书,尤工草书,有万卷书楼在三山石榴花洞。黄元方为黄氏入闽之始祖,他享寿九十五岁,子孙遍及闽粤两省。其中黄守恭的紫云派子孙更是遍布海内外。
黄守恭,生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年)。唐高宗李治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节至唐都长安,开始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正式交往,伊斯兰教也随着丝绸之路上阿拉伯和波斯等国穆斯林商人的来往传入中国。此外,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的穆斯林商人,也从我国东南沿海把伊斯兰教带进了我国,广州、扬州、泉州等城市成为穆斯林“胡人”聚居区。黄守恭公元651年23岁时搬到泉州定居后,652年生长子黄经,654年生第二子黄纪,657年生第三子黄纲,660年生第四子黄纶。664年再纳次妻,667年生第五子黄纬⑷。先经商大发,置地千顷。督率家人僮仆辟田种谷,植桑养蚕,其桑园周长七里。由于刻苦经营,累资巨万,富甲一方。
黄守恭秉性慈善,乐喜济困斋僧,人称之为长者而不叫其名。泉州志书称黄守恭为“郡儒”。高宗李治的调露元年(679年),守恭公年51岁,忽觉得遍身痛痒难忍,病情十分严重!于是,不惜巨资,重金悬赏,广求名医。一日,有游方僧人自称能治奇难杂症,登门求见。守恭公接见之。问僧,你将以何方治此绝症?僧人对说:“贫僧既夸言能治,自然有方。只是有一个问题:贫僧若治好施主痼疾,施主将以什么来答谢贫僧;”守恭公道:“以何为谢,应由大师言,弟子若力所能及,无不从命。”僧说:“贫僧游方至今,尚未有驻足地,如将施主顽疾治愈,施主若能施舍一块地与贫僧搭盖草庵,即将功德无量矣。”守恭公说:“弟子土地颇广,师父可择一处建盖宝庵可也。”于是,两相约定,游方僧开出药方,教守恭公服药方法,约以一年后再来。守恭依照僧人之方服药,一年不到居然皮肤光鲜,容光焕发,症状消失。守恭公心里非常感谢僧人。一日,僧人至,守恭公以礼待之,知道他是来索地,合掌谢之说:“神僧果然圣灵,弟子痼疾已消失矣!神僧需地若干,请自择之可也。”僧人说:“贫僧所求之地无多,一袈裟影子覆盖的地方就够了,愿施主无悔焉。”守恭公曰:“弟子受恩安敢悔?”僧人遂脱下袈裟爬上桑树的树巅,一张袈裟的影子竟覆盖了守恭公住宅方圆两里内外所有土地,仅留袈裟口没有被覆盖有日光亮处者,那是守恭公之宅第也。守恭公的妻子李氏,以所舍地广而心不舍,出一个难题,请僧人施法力,使他所登的桑树开出莲花。第二天,宅前所有桑树皆开满白莲花。守恭公神之,更加敬之五体投地,决心施资助僧建寺,这个僧人就是匡护禅师⑸。
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匡护禅师在守恭公倾家资助之下,寺建成,以桑莲之瑞,名寺为莲花寺。匡护禅师为住持。寺建成后,常有紫云盖顶,故亦名莲花寺为紫云寺,这年守恭公58岁。匡护禅师于寺前堂建紫云殿,中建大雄宝殿,后建甘露戒坛。寺建成后,匡护禅师对守恭公说:“欲使子孙炽昌,应使其各自外出自建家业自谋发展,莫使其株守泉州”。守恭公服之。垂拱三年(687年)守恭公年59岁,乃使其长子黄经(36岁)向县北移居南安芦溪;又使其次子黄纪(34岁)向县东徙居惠安黄田(即锦田);第三子黄纲(31岁),则使其向县西徙居安溪葛盘;第四子黄纶(28岁),则使其向县南移居同安金柄。四子各带着家室妻小子女分头自创家业去了。临行前,守恭公请匡护禅师为四个儿子祝福,匡护禅师为其四个儿子祝福后,打破一个法器铙钹成为四片,分赠经、纪、纲、纶四兄弟,作为随身吉祥物。而把铙钹蒂留给守恭公自带。在四子临行时,守恭公写《八句认亲诗》,口嘱其四子牢记在心,教诸子子孙孙,俾诸子孙念诵,以作互认同气连根,一脉相承之依据。铙钹片应作为传家之宝保存。其诗曰: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多庇佑,俾我儿郎尽炽昌。
此诗因偕有吉祥物之铙钹片,故被称为“铙钹诗”。有称铙钹为锣钹者,故也称“锣钹诗”。“紫云黄”因而亦被称为“铙钹黄”。守恭公之妻,在守恭公舍地建寺时,虽有莲花之瑞,终为田业有憾于心。她一气之下,借口回娘家探望父母兄弟,于第二年(688)带同第五子黄纬,并吉祥物铙钹蒂回漳州绥安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关)去了。之后就没有再回泉州了。黄纬徙居诏安秀篆,其后裔繁昌,成为诏安秀篆黄氏盛族,此即紫云“五子分五安”之说也。
黄守恭遣散所有仆婢,只留一、二小僮,在家安度晚年,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逝世,享寿85岁,葬于泉州城西门外约五里之南安境内白塔寺后吉穴,前对双阳山,葬后周围丛生蔷薇花,蔷薇花有刺,故人称刺仔墓。守恭公逝世时,匡护禅师尚健在,以守恭公逝于开元之初年,遂把莲花寺改名为开元寺并建擅樾祠以纪念守恭公功德,春秋时祭焉。南宋于紫云殿外建二石塔,西塔名仁寿,高13丈二尺;东塔名镇国高14丈4尺;八角五层,塔身上下布满精美浮雕。明代于大雄宝殿立石柱百根故大雄宝殿亦称百柱殿。
黄守恭次子黄纪(658—?),字道夫,号散湖,于垂拱三年(687)徙居先祖黄道隆住过的惠安县东的黄田里(今属惠安张阪镇后边村)。黄纪继承父志,克家力学,故后世书香不断,冠盖相望,推五安之盛。经数传至黄忠,更加兴旺。忠生四子:长名刚裕、次名毅裕、三名木裕、四名讷裕。唐僖宗时(875-888),以子进士及第,官司工部待郎。及926年登位的闽王王鏻(即王延钧)933年称帝,以孙女为闽后,追赠镇远侯,其四子亦受封赏赐爵。龙启二年(934),闽太宗王鏻贺临锦田,拜谒家庙,幸游黄田山,独羡水秀山明,松苍拍翠;又见第宅周迥,田园阡陌,不禁叹说:“人杰地灵,实非虚语,虽花锦之地不足以胜之。”遂将“黄田”改名为“锦田”。由唐至宋,后代科甲蝉联,簪缨相续,是故当时羡其荣显者,曾有:“唐朝赐爵联三世,宋代登科五百人,宴罢琼花半壁,归来牙笏满床”之颂。
878年三月黄巢起义军十万由杭州到越州,原计划经浙东往福建,因缺乏海船,乃改变线路由仙霞岭(江山县南)入闽,878年十二月攻克福州,再攻泉州,879年六月入广州,因此当时平阳相对稳定⑹。
黄守恭的七世孙有一个名叫黄晟⑺,原为唐通议大夫⑻,闽乱弃官不仕,由福建惠安老家经海道到长溪赤岸古海港(长溪赤岸即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唐代属长溪县地),居住一段时间后转迁到浙江平阳,就以惠安老家的松山命名该地(现惠安张坂镇有松山村、崇武镇有灵溪村等地名),为松山的开辟鼻祖。
在878年前松山地有记载的是《平阳县志·1925·神教志一》等:南北朝陈后主至德三年(585),闽中丰州(今福州)刺史章大宝反叛,进攻建安,兵临分水岭,其势张甚,民争逃遁,永嘉内史毛喜整修城池加强防务,并遣所部松阳、令周蟠领兵1000余人支援建安平思叛乱。可见当时没有松山地名。
黄晟生七子名黄孝(因松山地僻山谷,稍经扰乱山寇为害,约890年移居宜山龟山)、黄郑、黄豹、黄搜(约939年搬到金乡灵峰)、黄英珍(后来搬到麻步)、黄英亮和黄英喜(后来搬到萧江高黎)。黄晟
——————————————————
参考文献:
⑴、会稽郡是秦始皇统一后所设36郡中的一个。会稽郡名历代多曾沿用,然前后辖区变化却很大。西汉时的会稽郡,按《汉书穧地理志》所列,有吴、曲阿(今江苏丹阳)、乌伤、毗陵(今江苏常州)、余暨(今浙江萧山)、阳羡(今江苏宜兴南)、诸暨、无锡、山阴、丹徒(今江苏镇江东)、余姚、娄(今江苏昆山)、上虞、海盐、剡(今浙江嵊州)、由拳、大末、乌程、句章、余杭、鄞、钱唐、鄮、富春(今浙江富阳)、东冶(今福建福州)、回浦(今浙江台州湾附近)等26县,大致包括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全省和福建全省。至西汉,会稽郡有26城,户223038,口1032604。秦汉时,县户过万者长官称令,不过者称长。
⑵、黄巾军的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失败了。但是各地起义军继续斗争,有的长达30多年。
⑶、参见朱维幹《福建史稿》第6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版,该书黄道隆写为黄隍。
⑷、也有资料五子排列为经、纶、纲、纪、纬;经纪,生意,做生意;网之纲纪,机之经纶。
⑸、现在我们到泉州参观开元寺,犹可以看见这株老态龙钟的古桑,大可合抱,树头主干已裂为三叉,古干龙盘,被作为珍贵文物保留下来,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极大地提高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知名度。
⑹、参见《中国古代史》第95-100页,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参见朱维幹《福建史稿》第138—140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2月版。
⑺、《黄氏宗史谱》14页和桥墩出土文物黄石墓圹志记载。
⑻、《新唐书·志三十六》:凡文散阶二十九,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
⑼、《1925·平阳县志·卷四六·神教志二·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