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中国茶道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为僧人提供饮品,寺僧促进茶叶生产。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的诗句,就写出茶道与佛教相通之妙。永春佛手禅茶始种植于佛寺,相传是古代狮峰岩一位老和尚,天天以茶供佛,一日,他突发奇想,把茶树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过精心培植,茶叶清香诱人,僧侣信众竞相引种至今。清朝康熙年间,狮峰岩建成,“僧种茗茶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清朝康熙贡士、达埔岩峰人李射策在《狮峰茶诗》有赞佛手茶的诗句:“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欲仙。”僧人与信众常常在狮峰岩汲泉烹茗,清兴熙然,品饮佛手茶之风乃盛。我鸣琴陈氏族人亦引领风骚,由陈元逵、陈英侃父子把狮峰岩佛手茶引种到天马山。《陈英侃在天马山引种佛手茶》记叙的就是这件事。2009年海峡两岸(永春)佛手禅茶高峰会议特刊〈永春佛手禅茶〉(2009年11月出版)收录这篇文章,现转发于此,以飨网友。 陈英侃在天马山引种佛手茶 永春芦柑多次获得全国评比第一名,天马山柑桔场也随之闻名海内外,因为拿去参评的芦柑就是龙湖岩所出,连芦柑也有了神秘色彩。 过去却是以天马山佛手茶闻名于世。根据龙头陈氏族谱记载,这里开始种植佛手茶是陈英侃(1721—?)从达埔李贡生那里引进的。他的父亲陈元逵(1698—?)到南安游历教书,在南安芦溪结识黄翁,以诗会友而结亲谊,为儿子娶了一房如花似玉的妻子黄聪娘。陈英侃是个勤劳的小伙子,又是个有事业心肯动脑筋的人。他看到天马山山高云雾多,水秀宜种茶,又听父亲说达埔狮峰岩佛手茶,是专门供佛堂的,清香无比,是一珍品。陈英侃就到达埔找李贡生,请求帮忙支持,把佛手茶引进到天马山。 陈英侃本来世代书香,家境富裕,曾祖父陈一丛望子成龙,延师课子;祖父日灼(1674—1704)、四叔祖乡大宾日燠(1691—1774)等兄弟也聪明颖异,笃学诗书,他们还一起主持第四次修族谱,可是日灼不幸早逝;父亲元逵无意科名,少年时就已经游历闽省及本省各地,文学博士高名倾动四方,却只是一介穷书生,归来任为教授多年,被举为族长,到英侃就只有在家种田的份了。 陈英侃开始种茶时,借住于龙湖岩,与老和尚在一起,天天祈求三代祖师保佑他获得成功,茶园终于形成相当规模。他为了更好地管理茶园,防止野兽遭踏,就在龙湖岩附近建了一座房子,他父亲给它命名为“云石居”,还配上对联。 陈英侃在天马山成功种佛手茶,芳名传遍四方。老丈人特地从南安来了,亲自看看女婿的茶园,品尝品尝他的佛手茶。这天,丈人黄翁,还有四叔祖、八十多岁的乡大宾日燠,枣岭外孙子、县儒学训导辜有声,一行人坐轿浩浩荡荡地上了龙湖岩,不禁都虔诚地洁手焚香,拜叩三代祖师。他们又坐着轿子上了云石居。云石居依石而筑,林竹绕屋而生,飞流凌空而下,禽鸟依林而鸣,曲径通幽处,石阶苍苔生。门上的对联是:“举眼龙旗耀,到门马乳香。”堂上有匾曰:“云石居”。厅上有对联:“云应天时旋转,石环地德安贞。”辜有声称赞说:“读之脱俗,堪赏是宜,垂之不朽者。” 黄翁一边附和,一边东看西瞧,他见女婿心切呢!这时,英侃捧着天马山佛手茶走出了,对这些老长辈一一施礼,敬献上色香味形俱佳的佛手茶。黄翁感叹说:“我多次来龙头亲家,一直没有见到女婿,今天终于见到了,实在是好样的!” 于是,黄翁在双髻马上见女婿成为流传很远的故事了。辜有声为陈家修族谱时,把陈元逵撰写的对联录进了《桃源鸣琴陈氏族谱》。 陈英侃的茶园,就在今龙头自然村老年福利基金基地一带。 (陈诗忠发于2010年3月27日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