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与感恩
——感怀回国50周年纪念——
厦门印联会/ 陈有理
追思的是随同岁月过去的往事,留下的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1959年印尼当局政府颁布了PP-10和PP-20总统法令文件,规定:在县城以下小城市经商的华人(外侨)必须关闭其所经营的商店并搬家;还规定:凡是在1956年已经被印尼政府没收的原荷兰企业工作的华人,如果其选择中国籍,将被解除工作;如果其选择印尼籍,必须交纳办理印尼国籍的一笔赎金。
当时在印尼芝玛圩(Cimahi) 镇,印尼军人竟然枪杀了两位因为没有住房,而无法搬家的手无寸铁的华侨妇女叶金娘和杨木妹。
中国政府十分关注印尼侨胞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并当即派船到雅加达迎接受难侨胞。中国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强烈谴责印尼当局的卑劣行径,号召华侨高级知识分子回国,以抗议、惩罚、阻止印尼当局政府变本加厉的排华行径。在那个时代背景,充满爱国热血,已经旅居印尼七代的父亲和五代的母亲在印尼泗水侨联的帮助下,举家自费回国。
光阴荏苒,岁月飞逝,今年已是我们回国50周年的纪念年。此时此刻我们多么想念已经安息在祖国大地的老一辈华侨父母。回想往事,我们仍然记忆犹新,那是
当年,我们兄妹三人,妹妹最小才10岁、我和哥哥分别为11和12岁。回国不久,很快我们分别上了小学3、4和5年级。记得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时,父母双亲笑开颜,为孩子们能接受中华文化和党的教育万分欣喜。也是从那以后,我们一直受到市侨联的关怀和帮助,尤其在那十年“文革动乱”期间,父母蒙冤被戴上“资本家”、“国际特务”的帽子,内心十分委屈和不理解。那时,市侨联的领导自己的处境也很尴尬,还一直帮助着我们的父母,慰籍他们受伤的心灵,给了他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1978年,父母得到平反,为了归正我们家庭没有享受厦大补员的政策,在学校统战部和侨联的关怀下,我从工厂被调到学校侨联工作,也在那时,我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与侨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非常感谢印尼归侨联谊会的领导和会员们,从印尼归侨联谊会的诞生开始,我们这个归侨知识分子家庭就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怀,您们亲自多次上门慰问我年老的父母,让他们快乐不已,颐享天年。
我现在虽然退休了,离开了岗位,但是还是有许多华侨、华人和华裔愿意找我帮助解决各种问题。遇到困难时,我同样得到印尼归侨联谊会各级领导和会员同志们的热请帮助。在此庆祝回国50周年之时,再次感谢印尼归侨联谊会新老领导,感谢会员同志们!顺此,恭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转载 《厦门日报》关于陈有理的报道(记者:郭桂花)
厦大老教师牵线30海外家族在闽寻到根
61岁的陈有理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寻根“指南针”
厦门网 www.xmnn.cn 日期:
【核心提示】
因为她的不懈努力,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的后代千里迢迢来到祖国,找到了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找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根”。
她就是厦门大学退休老师、印尼归国华侨陈有理。
从2004年至今,陈有理已成功帮助30多个华人华侨家族在闽寻到“根”。
陈有理是海外华人华侨来福建“寻根”的“指南针”,是连接母亲与孩子的“脐带”。
退休老太为“寻根”四处奔波
现年61岁的陈有理从厦大侨联退休已有11个年头了。但是,陈有理现在比退休前更忙碌。身为一名印尼归国华侨,陈有理善于讲印尼语、荷兰语、英语、汉语等多种语言,这极大地方便了她的助人“寻根”之旅。
在厦门南华路一栋老旧的楼房里,本报记者找到了陈有理的家。
“海外华人华侨寻根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族谱及口口相传。”陈有理抱来一大叠资料,有书本、文稿、报刊、照片等,“看看,有这么多的海外华人华侨不断给我发送照片,请求我帮他们寻找祖籍地,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呀……”陈有理摊开双手说。
“她几乎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往外跑,总有接不完的电话,以及繁忙的海外华人华侨接待工作。”坐在一旁的陈有理丈夫说。
虽然11年前就从厦大退休了,但如今的陈有理担负着许多社会工作,都与“侨”有关,包括厦门市滨海街道侨联主席、思明区侨联常委等。
“说白了,我们侨联就是连接母亲与孩子的那一根‘脐带’,祖国是母亲,海外华人华侨就是孩子。”看着从海外纷纷涌来的“寻根”求助信,陈有理满怀深情地说。
陈有理每次帮人“寻根”,虽然路费都由对方负责,但陈有理从来没收过一分钱报酬,时常还自己掏腰包垫付。“人家大老远回到祖国,我掏钱请他们吃一顿饭也应该嘛。”陈有理笑着说。
“我们全家都是归国华侨,我们更能真切地体会到海外华人华侨那种来祖国寻根的心情。”陈有理如是说。
今年是陈有理兄妹三人跟随父母亲回到祖国的第50个年头。
1961年,陈有理兄妹三人随父母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的陈有理年仅11岁,只会印尼语、荷兰语、英语等,根本就不会讲一句中文。
“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乘坐祖国派来的客轮‘美上美’号在广州黄埔港上岸时,全家人那种激动无比的心情,真是永生难忘。”陈有理回忆称。
刚回国时,对于没有电冰箱、洗衣机、小轿车,还要学会吃地瓜干、南瓜的生活,陈有理父母很快就适应了,虽然苦,但一家人每天都很快乐。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快乐呢?“那是游子赤热的中国心。”陈有理说,虽然他们已是世居印尼的第八代。
1985年,陈有理被调到厦大侨联工作,陈有理从此与侨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30多年的侨务工作生涯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海外侨胞那种植根中华、爱我中华、不忘根本的精神,这也是那绿叶对根的述说……”陈有理很感慨。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世界华人华侨大约有4000万人左右,而祖籍福建的就有上千万人。
帮助海外华人华侨找到祖籍地,仅凭陈有理一人,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其实,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背后默默地帮助我,我才得以成功地帮助华人华侨寻根成功。”陈有理说。
被誉为“根”教授的厦大南洋研究院吴凤斌,长期从事历史学和南洋问题研究。在他的指导下,陈有理帮助华人华侨寻根的工作就更加游刃有余。
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也经常接到陈有理的咨询,他是厦门地方史资深专家,又精通英语。陈有理经常上门向他讨教。
现年76岁的厦门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对于陈有理寻根的工作也非常支持,不仅在华侨的文史知识方面给予悉心指导,而且时常亲自出马帮忙联络。
丈夫也是陈有理的一名“语言顾问专家”。陈有理对闽南语不太精通,而丈夫则是地道的闽南人。为了寻根,海外华人华侨一般是先给陈有理提供祖先的姓名或祖籍地的名称,但是,这些人名地名一般都是用闽南语拼音写的。陈有理先请丈夫翻译成闽南语,再译成中文。由于翻译的误差,陈有理经常要列出十几个相似名称,然后去翻阅地图,如果现代地图找不到,那就去找以前的地图或咨询专家。比对人名,陈有理则要到各地去查看族谱,可是,经常是族谱不全或根本就无族谱可查。
“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前来祖国寻根的海外华人华侨也越来越多。
陈有理称,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早年出国的老一辈华人华侨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墓地开始动迁了,这更激发了众多海外华人华侨前来祖国寻根的热情。“看看,这些从中国移居出去的老一代华侨墓碑,都是用中文刻写上去的。”陈有理指着一大叠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她的照片跟记者说:“今年我就帮助近20名华人华侨找到祖籍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