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广东话
景庄
广东话不说“口渴”而是说“颈渴”;占人便宜,广东话说“揾笨”(寻找别人的愚笨)。“颈渴”所指部位好像还比“口渴”准确一点,而“寻找别人的愚笨”似已指出有“趁人之危”或“利用别人的弱点”之意思,这是我把广东话同普通话比较时常常想到某些词之微妙的地方。
广东话词组,其动、名词搭配不容随便更改。同是动词,如果改用另一个字,整个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吹鸡”,是吹叫子,但如果把“吹”改成“叫”,“叫鸡”就完全变成另一种意思了(招妓);其他还有“偷鸡”(违规、非法)、“走鸡”(失去机会)等。
广东话日常用语中有很多动物比喻,前面的‘鸡’就是很突出的和用得较多的。其他与‘鸡’搭配的例子还很多,如“癫鸡”(疯癫、神经病似的,多指女人),“焫鸡”(烙铁),“野鸡”(不正规的大学叫野鸡大学、也指妓女),“拾死鸡”(捡得便宜)、“鸡同鸭讲”(语言不通)、“鸡手鸭脚”(笨手笨脚)、“鸡毛鸭血”(惨败)和“鸡仔媒人”(多管闲事,做无意义的事),等等。
除了“鸡”,我也喜欢“蛇”的比喻。我初抵香港曾在何文田某中学教英文,那时第一次听到学生叫我“阿蛇”有点茫然,后来明白原来是英语sir (先生)的外来语。香港人对警察也叫“阿蛇”。“蛇王”(偷闲,偷懒,另指卖蛇宰蛇者),“蛇头”(偷渡客头头),“放蛇”(卧底),很典型和形象的香港广东话,为了破‘黄赌毒’,港警常会“放蛇”。
“猫”也用得惟妙惟肖,喝得醉醺醺的人叫“醉猫”(醉鬼),“出猫”(不诚实、施计出术),“扯猫尾”(相勾结,联手对付别人),“吃死猫”(受冤屈,吃了亏)。
“烂瞓猪”,赖床好睡;“失魂鱼”,一个人丧魂落魄,六神无主;“大头虾”,粗心大意做事莽撞;“大笨象”,肥大笨重迟钝;“盲头乌蝇”,瞎碰瞎闯;“咸鱼”死尸,“咸鱼翻身”起死回生,“老鼠货”(拿出来卖的贼赃),“老鼠拉龟”(无从下手、毫无办法的歇后语),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广东话有些音和词与普通话相差得太远了,特别是有些日常很普通的词语,不容易猜出其意思。我有个江浙同事听不懂广东话“海边西” (读普通话音),他对我说:“我怎么也没想到他是问在哪里”。这类音词相差很远的还有:‘密野’ (用普通话读)什么东西,“好闹”(很生气),“闹人”(骂人),“掟煲”(分手),“倾偈”( 聊天),“买飞”(买票),“大耳弄”(放高利贷者),“老豆”(老爸),“老襯”(傻瓜),“马騮”(猴子,騮音‘老’),“孖生”(孪生),“黏线” 黏音七(神经病)指电话线黏在一起了听到乱七八糟的声音,骂人话。
有很多广东话的词语现在已是大家耳熟能详,国内外十分流通。例如“搞掂”(安排好、处理妥当了),‘掂’要念dim 双唇音。“靓女”(美女),“蒙查查”(稀里糊涂),“一头雾水”(懵然不知所以),香港电视台用“话你知”代替‘告诉你’。
有些广东话词语,如“点心”“饮茶”“炒鱿鱼”(解雇)早已汇入普通话词彙和为外国语词典收录。是广东文化对文明的贡献。国际赌场中“Pai Gow”牌九, “Sic Bo” 骰宝等广东话音词语也已逐渐国际化。由于电子媒体发达,这类常听到的词语相信还会不断扩大增加。
我所在这家老美公司有上千个华裔,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和大陆各省份同胞,说方言不一定也能沟通好,有时还出现很多笑话,因此引起我对方言的兴趣,特此为文以飨读者。
2011/8/20